2017年2月27日应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清民副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钱森副研究员、朱宏博副研究员访问我院,并做专题报告,报告题目分别为《大型中微子实验与新型光电倍增管研发》和《中国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展望》。
当天下午两点,主楼C206济济一堂,聚集了核技术专业的100多位本科生和研究生。
首先是钱森博士介绍大型中微子实验和新型光电倍增管研发。钱森博士介绍说,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开建不久,中科院高能所的研究人员就开始布局下一代中微子实验计划(即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目前在稳定开建中)。大型中微子实验的核心器件是光电倍增管(PMT),面对国际垄断和更高的PMT性能需求,研发人员设计开发一款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MCP-PMT),经过8年的努力,完成了设计开发、样管研制、性能提高、国际招标、批量生产线建设,目前正在批量生产阶段。在报告中,钱博士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传统PMT和新型PMT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探测器知识和科学前沿结合起来。
第二个报告是关于计划中的中国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朱宏博博士介绍说,2012年希格斯粒子在欧洲核子中心的发现,给粒子物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先机,我国科学家提出了建设中国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设想,以产生大量干净的希格斯事例,从而精确测量希格斯粒子性质,精确检验标准模型并寻找新物理。该设想引起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得到公众广泛关注。 朱博士详细介绍了CEPC的设计和规划,特别是其中的加速器和探测器设计。
每个报告之后,同学们都踊跃发言,就报告中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和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这两个学术告中涉及的粒子加速器技术和探测器技术都是核技术方向的重要内容。粒子加速器是用人工方法产生高速带电粒子的装置,是探索原子核和粒子的性质、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在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等方面也都有重要而广泛的实际应用。而光电倍增管是将微弱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真空电子器件,被广泛地应用在冶金、电子、机械、化工、地质、医疗、核工业、天文和宇宙空间研究等领域。该专题报告是核技术模块加深学生专业知识深度和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的重要举措。为了使得核技术模块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还将继续安排相关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