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工程物理系1962届同学参加120周年校庆、同学聚会散记

2016-07-03 11:36:31   点击:

五十年后重相聚
工程物理系1962届同学参加120周年校庆、同学聚会散记
任承荣 郭长安 姚增华

在樱花绽放、柳絮飘香、万物苏醒、春意盎然的人间最美四月天,我们从祖国各地来到了美丽的古都西安,回到了梦牵魂绕的母校。
\
母校,是我们曾经接受教育,学习知识、追求理想,实现人生抱负的地方。在这儿,我们渡过了整整五年的时光 。在这儿,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脚步、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梦想和期盼。
大学生活,恰似五彩斑斓的画面,又如欢快跳跃的音符,我们曾经是那样刻苦、勤奋,一个星期的每一天,几乎都是一样的紧张,一样的忙碌;晚睡、早起,过着近乎刻板的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我们也曾经历过上某节课听不懂的苦恼,我们也品尝过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喜悦。正是在这种甘苦并存、烦乐相间的日子里,那些洒着汗珠,闪着光彩的记忆,那些浸透汗水,努力拼搏的时光,那些崎岖不平,备感艰辛的努力,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在这儿我们有幸聆听了很多博学多才老师的讲课。他们渊博的学识,漂亮的板书,超强的记忆力,准确、精炼的表述,严谨、流畅的逻辑推理,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这次的同学聚会,是我们工程物理系57级部分同学毕业54年之后的聚会,也是时隔54年后,有些同学的首次会面。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已经洗净了我们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留下的是满脸的沧桑和满头的银发。然而,毕竟是当年的同窗,稍一凝视,就立马能认出你是谁,他是谁。但,的确也有例外,脸上增加了过多的沟壑,身躯变得不再是当年的形象,以至于迎面走来,而不敢相认。真是岁月无情!
漫步在美丽的校园中,学校比当年的确变化太大了,就拿眼前这条我们当年每天必走的、现在称为梧桐东道的路说吧,路两旁的法国梧桐,那时还才栽上不久,现在早已长成参天大树,遮天蔽日。沿路向南,尽头原本是学生食堂,但看不到了;中心楼东侧的1200教室还在,只是前方立了一块大标语牌。原工企实验室的旁边,新立了钟兆琳先生的塑像。这是我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研制者,也是我们在校时电工系的主任,同学们纷纷在此拍照留念。
\
打开尘封的记忆,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又回到了当年的学生时代,这儿不就是东二楼,当年,我们工程物理系的所在地嘛。进去看看。哦,这儿是图书阅览室,这儿是21班的教室,这儿是23班的教室,门好像换了,走廊好像变窄了﹒﹒﹒﹒﹒﹒原本计划的参观校园,由于还有其他事,匆忙停下了脚步,只好到此结束吧。
\
下午,去探望、拜访我们当年的副系主任吴百诗老师。吴老师是交大早年毕业留校的高才生,组建工程物理系时才29岁,真是青年英才!几十年不见,老师已是年近九旬的耄耋老人,虽已满头白发,但仍然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见到这些五十多年前的老学生(年龄最大的81岁,最年轻的77岁),还是那样和蔼可亲。询问我们每个人的简况。同学们分别向老师做了汇报。毕业以后,虽然各人的经历不同,但都通过各自的努力,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几位学反应堆的同学,在对口专业的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我们都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吴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学校当年西迁前的情况;师资力量的变迁;老校长彭康对工程物理系给予的支持和特别的关爱﹒﹒﹒﹒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是的,尽管有些内幕,我们当时并不清楚,但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我们是有感受的。比如,1958年大炼钢铁,没有让我们过多介入,后来的单课独进,我们也未受多少影响;感受尤深的是,我们的基础课老师,的确安排的是当时最好的老师。交大历来有重视基础课的传统,有“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理念,对我们工程物理系这样的新型、尖端、前沿专业,自然,更格外重视。为了进一步强调加强基础,不仅增加了基础课的内容、学时,而且,还给了我们系在全校自己选择授课老师的建议权,所以,给我们选派的都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比如,教数学的朱公瑾教授,教工业电子学的沈尚贤教授,教物理和光学的赵富鑫教授,教热工的陈大燮教授,这些都是当时国内教育界的名师。尤其,殷大钧教授,那时还是右派,彭校长竟大胆让他给我们上物理实验课。彭校长不为当时那种极其严酷的政治环境所左右,何其可贵!这使我们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初,彭校长提出的“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的口号。在那个事事要突出政治,“红”和“专”纠缠不清的年代,能这样做,既显示了他的魄力,更表明了他的远见卓识。临别,吴老师给我们每人送一套由他主编的《大学物理》教材。这真是弥足珍贵的礼物,我们一定要好好珍藏,认真拜读。
\
在返校之前,大家就有想看望当年教过我们的老师的迫切要求,然而,这些老师的近况如何,身体怎样,全都茫然。承蒙能动学院办公室宋杰主任和李云召老师的热心帮助,特意给我发来一份原工程物理系退休教师的名单,让我们从中选出我们希望见到的老师。我们经过回忆,想到了吴百诗、汪立椿、谢仲生、屠传经、徐式如、朱继洲、贾斗南、夏慧琴等几位。结果一查,屠传经已调走,谢仲生在国外,汪立椿身体不好,夏慧琴在上海,恐怕来不了。4月8号下午,经李云召老师的精心策划,在北二楼特意为我们安排了教室,购买了水果,请来了吴百诗、朱继州、贾斗南、徐式如等几位我们当年的老师和我们在此见面、座谈。会后,听说,夏老师来了,正好,也将她请过来。能在古稀之年见到他(她)们,自然非常高兴。他(她)们都是年过八旬的白发老人,而我们这些老学生,如今许多也是满头白发。回忆起当年建系之初的艰辛,不胜唏嘘!为了开设从未接触过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夏老师当年曾和我们一起搞过1959年的元旦献礼,制作静电加速器。回想起来,那时真是意气风发,敢想敢干。我们对制造静电加速器,并无深入的了解,充其量只在普通物理中学过范德格拉夫起电机(Van de Graaff generator)原理,就凭这点知识,要制造静电加速器,谈何容易,但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毕竟造出来了。
\
座谈会后的晚餐,就订在康桥宾馆。这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老师和同学共聚 一堂会餐,在我的记忆中,好像只有一次,那就是1962年,我们的毕业聚餐。那时正是困难时期,能做出那么丰盛的晚餐,多么不易!而且,彭校长为我们举杯祝贺,我们终生难忘。今天,我们能在古稀之年,再一次回到母校,和当年的老师欢聚在一起,畅叙师生情谊,回忆过往的金色年华,真是太难得了!大家频频举杯,互祝安康。岁月如流水,五十多年的风雨,有太多太多的回忆铭刻在内心,深藏在心底;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艰苦,就更懂得今天生活的可贵。我们都已经是年过古稀、接近耄耋的老人了,共同的期盼就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谱写好人生最后的篇章。在浓浓的情谊中,大家互道珍重,合影留念,依依惜别 。
\
4月8日的庆祝大会,会场就设在我们在校时的大操场,也就是我们日常锻炼、有时上体育课的地方。五十多年前,也就是在这儿,在这个操场,我们曾不止一次开过大会,听过彭康校长、苏庄付校长、陈大燮教务长等领导的讲话,参加过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焰火晚会,听过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外号“气死牛”的郝树才的报告,也听过在薄壳结构的研究和设计方面取得过优异成绩,号称“攀登科学高峰闯将”的徐永基的报告﹒﹒﹒﹒﹒,这儿,我们太熟悉了。今天来到这儿,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勾起我们无尽的回忆。
今天的庆祝大会,既是建校120周年和迁校60周年的纪念大会。也是传承﹒创新﹒奋斗﹒攀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誓师动员大会,真是贵客云集、宾朋满座、规模宏大、热烈隆重。日本前首相、西安交通大学名誉教授鸠山由纪夫,古巴高教部副部长Aurora Gonzalez,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William D.Phillips(因在激光冷却和捕陷气体原子研究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而获奖),200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Barry J.Marshall(澳大利亚科学家,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者),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Konstantin Novoselov(俄罗斯物理学家、石墨烯发现者),和来自美、英、德等26个国家88所大学、台、港、澳地区14所大学的校长、代表,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33所高校负责人以及来自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3M公司、日本理化研究所的代表和历届校友达一万六千多人。像这种规模的大会,在我校的历史上,恐怕也是空前未有过的。
\
我们由校友会安排的学生志愿者引领,在一片“欢迎校友回家!”“欢迎老校友回家!”的声浪中进入会场,内心的激动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
今天,我们又回到五十多年前这处熟悉的地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聆听校领导向全社会展示交大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雄心壮志与宏伟蓝图;倾听师生、校友代表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发言;喜闻科学巨匠、诺奖得主们的良好祝愿;恭听上级领导、兄弟院校领导寄托给母校的重任和希望。
此时此刻,是交大人迈向新征程的起点,在这光辉的历史时刻,我们看到了母校崭新的精神风貌,听到了你奋起直追的嘹亮号声。母校,腾飞吧!我们由衷地祝愿:你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早日实现!
作者简介
任承荣 工程物理系23班 实验原子核物理 1962年毕业 企业退休职工 通讯地址:甘肃兰州 兰州大学一分部 14号楼2单元1303室 电话:13519636030
姚增华 工程物理系21班 反应堆工程 1962年毕业 企业退休职工 通讯地址:深圳 电话:13537737417
郭长安 工程物理系21班 反应堆工程 1962年毕业 退休政府公务员 通讯地址:北京 电话:1365113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