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西安交大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恭祝2025新年快乐

2024-12-31 16:49:18   点击:


亲爱的各位校友和各界同仁: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西安交大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向全院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海内外校友和关心支持学科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新年的美好祝福!

2024年,我们见证了新中国75载风华正茂的辉煌,也迎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核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引领力,党建工作成绩斐然。核科学与技术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并获西安交通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同时积极推动开展“核学科党建与思政联盟”等活动。

2024年,学科大力推进创新拔尖人才培养。首届21名“强基计划”本科生顺利转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第一届“中核英才班”20名学生顺利毕业,通过双向选择进入中核集团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举办首届“核科学与技术优秀学生暑期夏令营”,吸引120余位优秀大学生参加,研究生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高等核反应堆物理》和《核反应堆两相流与沸腾传热》正式出版。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获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优秀博士论文9篇,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2项,支持3名研究生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进行为期1年的联合培养实习。

2024年,学科持续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青年教师4名,巫英伟入选国家领军人才计划,郑友琦、王明军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张亚培获中国核学会青年科技奖,陈荣华获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青年奖。核学院目前拥有全职教师76人,教授31名,16人入选国家人才计划。获批“核燃料循环与材料”西安市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学科发展方向布局。学科目前在核工程计算物理、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核安全与运行、核反应堆控制与仿真、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六大研究方向形成优势教学科研团队。

2024年,学科有组织科研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学科年度科研到款超2.1亿元。苏光辉获陕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吴宏春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田文喜获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郑友琦、张魁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其中卢晨阳、王明军、刘宙宇获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王明军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张魁获批科技部聚变堆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曹良志与巴基斯坦核管会合作新增国际合作项目。

2024年,学科积极提升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依托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等招生国际生15名。学科3位教授在国际期刊担任主编/执行主编,卢晨阳受邀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领域专家。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Mikhail Chudakov来访,是IAEA高层首次访问我校。承办第30届中子与核相互作用国际研讨会(ISINN-30),创办的先进核反应堆设计与技术国际期刊(JANDT)本年度被EI数据库收录,Citescore2.5,在核能与工程排名32(32/77),位于Q2区。

2024年,学科持续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依托学校“6352”工程和“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与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与中国核动力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作为指挥部唯一高校单位加入“一体化快堆创新联合体”,牵头成立“聚变科学技术创新联合研究院”,举办“核技术基础创新论坛”、“先进快堆数字化关键技术研讨”、“中国核学会辐照效应分会学术年会”、“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就业工作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不断提升学科声誉和影响力,“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软科2024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第一。

2025年是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展望未来,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将紧紧抓住新时期学科发展的战略机遇,持续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工作。我们衷心地希望各位校友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母校及核学科的发展。

祝愿各位广大校友和各界同仁新年愉快、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

西安交通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http://nuclear.xjtu.edu.cn/